本文節選自《走入中東看耶穌:福音書的文化與文學解經指南》導讀
貝里博士(一九三〇~二〇一六)出生於美國,在埃及度過童年,一九三五~一九九五那六十年,以中東為家,擁有阿拉伯語的學位,和系統神學、新約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哥倫比亞、普林斯頓等大學任教,以及英國牛津、劍橋等神學院講學,也在埃及、黎巴嫩、耶路撒冷及塞普勒斯的神學院任教,被美國長老會按立牧職。其學術研究重點是藉由中東文化的角度,更貼切地理解福音書裡的故事。
如貝里在自序所言,本書是在不同階段寫成,包括影音課程演講稿,有些比喻內容是增補作者先前《詩人與農夫》的素材,主旨仍是透過傳統中東文化的眼光來探討經文,認識耶穌生平事蹟與教導。《詩人與農夫》是由筆者推薦引進華文世界,藉著此次導讀貝里的新作,得以訂正前作推薦序的資訊,筆者深感榮幸!由於是不同時期發表的文集,內容較多元,本書的大綱編訂呈現多種面向:耶穌降生、八福、主禱文、耶穌戲劇化的行動、耶穌與婦女、耶穌的比喻,簡言之,囊括耶穌生平重要的教導與幾則蘊涵神學意義的故事。
作者語言長才與博學篤志
中東的阿拉伯語系基督徒超過一千萬人,貝里長年在中東生活,造就他深厚的語言專才,這是本書的首要特色,他擅長數種古代近東語言(包括亞蘭文、希伯來文、敘利亞文與阿拉伯文),博覽群書,廣泛參考聖經譯本與橫跨古代、中古時期及現代的文獻,他的興趣不僅限於舊約、兩約之間的文獻與死海古卷,也相當重視後新約的猶太文獻如《米示拿》(Mishnah)、《米大示》(Midrash Rabbah)及兩本《塔木德》(Talmuds):《耶路撒冷塔木德》及《巴比倫塔木德》,在影響並豐富其研究成果。
作者的語言功力造就本書的第二個特色,幾位中東解經家或學者成為貝里取經的對象,如他經常引用十一世紀巴格達的修士伊本.泰邑、十三世紀科普特的伊本.阿撒(Hibat Allah ibn al-’Assal)、二十世紀埃及的新教學者薩伊德以及科普特正教會學者馬塔.米什金,不但讓貝里得以一窺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的過程,也深度涉獵阿拉伯文的新約註釋,尤其四福音書註釋。加上貝里長年在中東宣教牧會,研究與教學互動的經驗,使他的釋經得以在一致性與多樣性之間取得沉穩的制衡。
慎用平行交叉體的修辭學
筆者將貝里在四福音的詮釋歸類於「歷史文化語言」的陣營,他特別講究中東的鄉村文化如何解讀耶穌的比喻,以及這些文章敘述的修辭手法。中東各民族數千年來都會創作詩歌,有些散文是用平行體寫成,後者常出現舊約中,在希伯來文學傳統中,組成了「先知講詞」的文體。有的概念以對句呈現,形成直線排列,組成AA BB CC的模式。有時以顛倒的順序,形成ABC CBA的結構重複出現,稱為倒影平行(inverted parallelism),亦稱為環型結構(ring composition)及交叉結構(chiasm)。第三種修辭遵循的是ABC ABC的「進階平行」。而同一段講道裡,往往會混用這三種基本的修辭法。以賽亞書第二十八章就是這種縝密的修辭混合運用的最佳典範,本書會多次引用。
西方教會過去習慣直線式地「逐節」研讀經文,受過邏輯訓練的人大多以為末尾才會達到高潮,平行體的修辭讓註釋學者知道哪裡才是高潮之處,如「倒影平行」將高潮置於中間,而非末尾。貝里承認聖經的修辭分析有時像爵士樂,自由即興發揮,或主觀地分段落款,仍然有陷阱或錯誤地運用,如此制約表態讓筆者降低質疑與批判。筆者較好奇的是,耶穌講比喻故事時是出口成章,立刻有漂亮的交叉平行體?新約作者用希臘文敘述時,是否還延襲舊約的希伯來傳統?或是聖經編者(可能也是聖經作者)下筆為文時的編排鋪陳?
貝里希望讀者即使未經過專業訓練,也能輕鬆理解本書的討論。他的貢獻是分享阿拉伯語系基督教界以外較少人思考到的中東傳統觀點,衷心希望這些文章能協助讀者更加理解基督的思維、福音作者敘事的用意,以及周圍傳統的想法。貝里行文平易近人,深入淺出,每章的結尾仍詳盡地複習一遍該章的重點,首項多半聚焦基督論,亦是基督教的核心福音信息。
賞讀精采片段
第一部有四章著墨耶穌降生的故事,貝里研究巴勒斯坦簡單設計的房舍,重新改寫路加福音二章7節:「馬利亞在於某個平凡農家臨盆,屋內地勢較低處有個石頭凹槽,裡面裝滿碾碎的稻草,適合當作睡籃使用。因為那屋主的客房已經接待客人,仍親切地接待馬利亞與約瑟,讓他們借宿家中的起居室。」所謂「馬槽」是私人住宅的低窪角落,「客店」是指屋主的客房。約瑟出身知名的大衛家,伯利恆的家庭大多會接待他,尤其產婦更是受到特別照顧。這樣的解讀並未強烈衝擊到傳統的信仰,卻更圓滿地銜接陳述當下的兩個族群:牧羊人因著彌賽亞的降生以及在降生的家庭受到貼切款待而讚美神,之後博士也來到屋內俯伏敬拜,獻上禮物(太二11)。這名嬰孩既是為了牧羊人這類窮苦、卑賤的人所生;也是為了帶著黃金、乳香、沒藥的富貴及聰明之人所生。
第三章末段「耶路撒冷、以賽亞書第六十章與聖誕節有何關係?」貝里認為福音書作者將以賽亞書六十章1~6節由耶路撒冷的盼望轉移到聖嬰的降生,再加上貝里跳躍式的靈意解釋,顯示他為不同族群的信仰融合之用心,以及耶穌降生的首要意義:「耶穌並不是在特定的地方才能尋見的。相較於神聖的空間,神聖的歷史更為重要。地上的耶路撒冷很適合作為三種亞伯拉罕信仰(Abrahamic faiths)朝聖、敬拜與反思之地,應讓三種信仰的人均享。但跟隨嬰孩基督的人知道,只有神在歷史末了從天降到世上的那座耶路撒冷城,才是真正重要的耶路撒冷城(啟二十一9~27),我們不應為了地上的耶路撒冷相爭流血,因為路加告訴讀者,主的榮光是四面照著嬰孩,而非耶路撒冷城。」以賽亞應許耶路撒冷城將接受特別的祝福,會有阿拉伯人帶著禮物前來,也會有牧羊人出現,會有大光與神的榮光照著耶路撒冷城。福音書的作者認為,嬰孩的降生成就了那些應許,「多年來的盼望與夢想」已從耶路撒冷轉移到生於伯利恆的嬰孩身上。這樣的詮釋應該也是信仰的大躍進!
第二部論八福,按照聖經簡約的論述,貝里用兩章克制的篇幅顯露背後深遠的意義:八福重點不在為了獲得獎賞而必須達到的要求,乃是理解為:「看看那些擁有或將獲得某個東西的人,他們具備了真正的屬靈生命與喜樂。」第一福馬太的陳述「虛心的人有福了!」已經存在於路加「貧窮的人有福了!」的原始涵義,耶穌的話是引自以賽亞書六十六章2節:「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貧窮)痛悔、因為我的話而感到戰兢的人。」以賽亞書確實有幾處經文用貧窮來意指吃不飽的人(賽五十八7),但大多數是指知道自己需要神恩典、並因祂的話「戰兢」的謙卑與敬虔之人。
第六福「清心的人有福阿!因為他們必看得見神」是寒舍大門張貼的春聯經文,反映筆者嚮往的境界。比較詩篇二十四篇3~4節:「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的人。」外在的清潔必須配上內心的清潔。這段經文透露出,耶穌知道清潔在傳統上包含這兩種意思,但當時拉比逐漸強調第一種,《米示拿》(Mishnah)的〈潔淨篇〉有近二百頁的十一篇專文都在談這個主題。他們探討船隻、帳棚、浸泡池、雙手,卻未涉及內心。耶穌旁敲側擊地表達注重儀式性清潔的法律之枉然無用(可1~9),更無所畏懼地全然強調內心的清潔。為何清心的人就必「得見神」呢?貝里認為這段話是指認識神,以及在異象中看見神。約翰福音一章18節說:「從來沒有人看見神」,清心的人內心卻能享有這種殊榮。
第三部主禱文用了兩倍於八福的篇幅,精雕細琢,字字句句都值得仔細檢視。禱文不應「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而應簡單直接。耶穌希望讀者體會何謂話語寡少卻又充滿力量。
主禱文前三句被稱為「為祢而求」(Thou petitions):1.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2.願你的國降臨;3.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之後,主禱文聚焦於敬拜者在世間的具體需求,被稱為「為我們而求」(we petitions):4.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5.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6.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六個懇求都與神的作為有關,而且各都明示信徒也參與其中。換句話說,每個懇求都涉及神的主權以及人的自由與責任。耶利米斯(Joachim Jeremias)綜合這六項懇求的性質:「主禱文雖然文句簡短,卻以最清楚、豐富的方式總結了耶穌傳揚的內容。」
貝里面面俱到地詮釋第四句禱文「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日用一詞具有多面向的可能性,希臘文epiousios英譯本數百年來都譯為「日用」(daily),麻煩的是,希臘文獻從未出現這個詞。俄利根因此認為是福音書作者新創的詞。早期教父針對這個字神祕的涵義提出兩種解答,這個字是指時間,但是指哪一種時間呢?今日或明日?
拉丁文學者耶柔米(Jerome)聲稱他擁有希伯來文的《希伯來人福音》(已失傳的新約外典),裡面寫道:「賜給我們明日用的飲食」,漸漸用來意指我們於歷史終末時,在為所有信徒舉辦的大筵席中與彌賽亞一同享用的飲食,俗稱「彌賽亞筵席」。按照這種詮釋,明日的飲食就是聖餐中的餅。
其他教父主張epiousios與時間無關。這個字意指飲食的量,這觀點又分為兩種想法,有人聲稱信徒應求恰好足以維持生命的量,現今中東的阿拉伯語系基督徒多數都是如此禱告的。
四種說法背後都有神學基礎,而且出自第二世紀的古敘利亞文譯本,這本福音書的古敘利亞文譯本很可能是希臘文新約翻譯成其他語言的最古老譯本。耶穌的口語是亞蘭文,與敘利亞文是近親,這兩種語言多數的詞彙都相同,在敘利亞文中,ameno是形容詞,意指「恆久、永無止境」,字根與阿們(amen)相同,古敘利亞文譯本直譯為「阿們今日的飲食賜給我們」,意指:「今日賜給我們吃不盡的飲食」,貝里支持此譯本,認為可以使我們了解神祕的希臘文epiousios,其核心意義在於:「主啊!拯救我們脫離食物不足的恐懼,賜給我們今日的飲食,使我們確信明日會有足夠的糧食」。
這項懇求的語言蘊含更深一層的寶貴涵義,包含:1.我們懇求的是日用飲食,而非所有附加之物。2.我們求的是我們的,而非我的。3.飲食是一份禮物,只是委託給人管裡,人再把它分出去。一切物質財富都是我們向物質的創造主借來的。抱持這種物質世界觀,才能活出福音書推崇的那種喜樂生活。
緊扣基督教核心信息的深厚功力
本書某些段落是《詩人與農夫》的延續與擴充,第五部「耶穌與婦女」有四章也是講比喻,與第六部可一併導讀。筆者分享兩個卓越突出、印象深刻的比喻:十八章法利賽人西門家的女人(路七36~50)、二十九章主人服事的比喻(路十二35~38)。貝里博大精深地運用中東豐富的歷史文化材料,又緊扣基督教核心信息:基督論、救恩論,以及末世論和教會觀,令筆者嘆為觀止!
路加福音第七章,西門邀請夫子耶穌來坐席,卻未盡到待客之道:親嘴致意、給祂一盆水洗腳,給橄欖油淨身塗抹。這女人因見耶穌遭到羞辱而深感沮喪,當場以實際行動彌補缺失,由她親自款待客人!她用眼淚替祂洗腳,用頭髮擦乾,親吻祂的腳,再用香膏塗抹,這公開的駭人之舉使她也開始承受耶穌遭到排擠與羞辱的痛苦,耶穌於是用兩個欠債者的比喻來回應主人的失禮與驕傲。正如安波羅修所論,那個女人並非為了被饒恕才獻上她的愛,而是因為已經被饒恕才獻上她心中滿溢的愛。比喻的最後,債主既象徵了神,同時又巧妙地象徵了耶穌,可稱為「釋經學基督論」(hermeneutical Christology)。耶穌以公認的象徵意義來比喻神,並巧妙地將比喻用來形容自己。耶穌積極為那女人辯護,肯定她同理祂所受的苦,套用潘霍華的話,她「與彌賽亞這位在基督裡的神一同受苦」。
路加福音第十二章主人服事僕人的比喻尤其讓筆者驚豔,一段短小不起眼的比喻竟然可帶出閃亮的信息。這比喻高潮迭起,卻經常為教會所忽略,部分原因或許是與當代西方主流的文化相違。主人象徵虛己且道成肉身的基督,真是出神入化的絕妙境界。「主人來了,看見僕人警醒,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必叫他們坐席,自己束上帶,進前伺候他們。」(路十二37)這段經文的信息是:點著燈、將腰帶束好、清醒熱切期盼主人來到的僕人,已經領受神滿滿的祝福,是家中有福的人。他們的服事態度透露對自身位分與工作的尊榮,而非企圖賺得他們尚未擁有的東西。主人最後所做的事則是整個比喻的高潮。近代埃及科普特修道院長馬塔.米什金精妙絕倫地詮釋這一幕:「這節經文蘊含非常深的聖餐禮奧祕(sacramental mystery),清醒的人意指在屬靈意識上確實與主相遇的人。在那裡,奴僕不再是奴僕,而是在愛與榮耀裡成為夥伴,被愛的人與愛祂的人同桌坐席,付出愛的人束上榮耀的腰帶、坐下,把自己的身體當作食物給他們吃,並拿自己的杯給他們喝。」
貝里也旗鼓相當地分享他的聯想:「主人參加婚筵時想起家裡的僕人,因此將眼前豐盛的饗宴放到盤子裡,偷偷溜了出來。他為了與員工一起享用婚筵的美食,快步走回私人住處,接著親自伺候他們!全世界有哪種文化不會以驚詫的眼光來看待這種戲劇化的舉動?」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故事可謂某部分成就了這比喻的應許,奴僕的系統完全被顛覆,主人的舉動提升了僕人的地位,使他們可以領受虛己的重價之愛,透過他所行的,我們成為他親愛的朋友,而且絕對是他的座上賓。
筆者因此定調這章比喻為全書最精采的謝幕曲!
蔡麗貞
中華福音神學院第七任院長
二〇二五春節
《走入中東看耶穌》、《走入地中海看保羅》3.5折优惠中,点击了解详情:https://wdbook.com/dp/86849664200705
微读书城官网:https://wdbook.com/
微读书城APP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app
微读书城桌面版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we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