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橡树文字工作室推出德国思想家施本尔(Philipp Jakob Spener,1635–1705)所写的《敬虔之愿》(Pia Desideria),心里非常兴奋。之前只在教会历史教科书中读到这本书的片断,今天终于可以看到中文版的全文。算了一下,这本书自1675年出版,至今已经有350年了。今年也恰值施本尔去世320周年。此书中译本的出版也是对他的纪念。
一
可能有人会问,这位名字不为很多中国人所知的德国思想家所写的一本出版于350年前的小书,对于今天我们这代人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其实,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信主成为基督徒的我们这代人中,多数人都是出生在敬虔派的家庭中,如果我们将自己出生于其中的教会当作属灵的家的话。然而,我们中很多人却对自己出生于其中的原生家庭不甚了解,以至我们长大后像是一个脱离家庭、漂流在外的孩子,不仅被世上各种的思潮,同时也被不同的神学潮流冲击的东倒西歪。当然,我们并不必须要持守原生家庭的神学理念,只是我们这代人的神学根基,若真能扎根于二千年来的属灵传统之中,还是绕不开我们出生家庭那一代父辈的神学理念。而中国本土教会这种敬虔派的神学理念,向上游追溯到源头,就来自于这位德国思想家所写的这本书。回到这本书中,我们才可能更加原汁原味地看到上一代的父辈们所留给我们的属灵遗产。
二
翻开这本书,我们马上会被作者对他那个时代教会各种问题的深切担忧所感染。本书就是作者对教会所提出的一个改革方案,来回应那“一直让我心忧伤、灵悲痛,且让我焦虑不安的事情。”(导言)本书第一章中,作者分析了当时教会出现的那些让人心痛的问题及挑战;二章提出了改革的期望与目标;三章提出了六个可行的具体建议。
在施本尔看来,宗教改革之后的福音教会当时已经陷入到了腐败当中,除了理论上的论辩之外,基本失去了生命的见证。而导致这种腐败与危机的原因主要来自统治阶层及教会神职阶层,“教会的大多数腐败状况,都来源于这两个阶层的状态……教会不同的阶层都需要改革,而我们作为牧师尤其要对自己这一阶层进行改革。”(一章)
本书写作的时代距路德进行宗教改革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其间德国的教会经历了所谓新教正统(经院)神学时期。不少教会领袖将精力完全投入到神学争辩之中,以为在神学上自成体系,就算是对信仰的最好辩护与实践。基督教因此被理解为是一套教义的体系。然而作者指出,这种理解导致的结果只是头脑中想的是一套,生活中活出来的却是另一套。到作者写作本书的时候,“幸好,这种经院神学最近在福音教会中渐渐消失,教会又重新引进了正确的圣经神学。”(一章)
如果把路德开始的改革看作是第一阶段的改革,上帝的百姓由此走出了被掳之地巴比伦,那么在作者看来,现在应该有第二阶段的改革:“我们也不应该仅满足于知道自己已经脱离巴比伦,而更应该尽力改变我们自己的缺陷。”(一章)在已经回归的土地上重建圣殿,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地实践自己的信仰。
三
作者期待的教会改革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如早期教会一样,有美好的生命见证:“教会历史表明,早期的基督教会是如此蒙福,以至于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他们敬虔的生活将他们与别人区分开来。”(二章)对于基督信仰来说,单有教义体系是不够的,敬虔生活的见证更为重要。针对这个目标,作者提出了六个具体的建议。
前两条建议鼓励每个信徒每日勤读圣经,操练人人皆祭司的观念。用读经代替已经变的越来越没有意义的理论论辩,用平信徒参与教会的服侍(包括带领查经)来改变神职人员在教会中的权力独揽。“魔鬼施展的特殊诡计,就是将所有神圣职责独独归给神职人员(这些人高傲地独霸“神圣”之名,但实际上,这名乃全体基督徒所有),正如天主教会所做的那样。”(三章)因着这样的改革建议,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查经小组,以及平信徒广泛地参与教会服侍与治理。
第三四条建议强调单有教义的知识,只知道论辩,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行为上的实践:“我们应当努力培养信徒,使他们明白,仅仅知道基督教是不够的,更要去实践信仰。”(三章)对作者来说,基督信仰不主要是一套教义体系,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更能体现基督信仰之特别之处的,是生命的见证,而不是知识的论辩。这样的改革建议,带出我们今天教会中的主导理念:生命传递的感动比理论争辩的论证更有力量。
第五六条涉及到牧师的培养及讲道质量的提升。这里,作者提出了敬虔运动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对“内在的人”的塑造,成为讲道分享上帝话语的重要指向:“我们应该努力靠着上帝之道和圣礼去塑造内在之人……仅仅在外在的殿宇中敬拜上帝是不够的,内在之人在内心的圣殿里敬拜上帝才是最好的敬拜。”(三章)这样的改革建议,特别突出了每个人当有热切的渴望,要去经历自己里面生命的重生。上述生活层面的见证,乃是里面的人那重生生命的外显。
四
由于中国本土文化及社会处境的原因,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本土教会出现时,那一代的教会领袖多数都受到敬虔派思想的影响。这或许有上帝特别的美意,以至于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严酷社会环境,正是敬虔派运动的这几个特征,注重每日读经,平信徒运动,内在生命的转变,日常生活的见证,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教会这一轮复兴的核心特征,并且今天依然是我们这代人所生活于其中的属灵环境的基本格局。
当然,今天城镇化及大学的扩招带来的教会成员构成的变化;以及在海外接受神学教育的年轻牧者带回来的神学思想,让不少人开始挑战之前教会流行的具有敬虔派特征的主导观念,这甚至影响到教会领导层的代际交接。然而,教会既然是一个代代传承的有机生命体,其中有影响力的神学思想也不会凭空而来,应该是在已有思想传承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如此中国本土教会的神学思想才可能成为普世教会传统的一部分。
盼望这本书的出版,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会的敬虔主义传统,从而为着在此基础上形成更适应新处境的神学思想贡献力量。
作者:Ian Sun
《敬虔之愿》6折优惠中,点击了解详情:https://wdbook.com/dp/83737189982209
微读书城官网:https://wdbook.com/
微读书城APP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app
微读书城桌面版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