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日益增多的各种网络信息扑面而来;特别是智能手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人的心灵就像是被各种推送系统所喂食的小白鼠,深受各种图像、视频及流行观念的捆绑。在此处境之下,灵修神学及灵命操练就显得十分的需要,多少可以让人心在这喧嚣灌顶的信息海洋中得以伸出头来喘口气息,安静片刻。然而,在中文世界中能够找到与灵修传统及灵命操练有关的书实在有限,这就显得吴东生博士的这本《灵魂之爱火:基督教灵修历史的先锋与奥秘家》十分珍贵,有必要向那些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读者推荐。
作者吴东生是基督教灵修学专业的哲学博士;曾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维真学院(Regent College)教授过“灵命塑造的神学与实践”;现在加拿大宣道会牧会。基于作者在教会中牧会的经历,及其在灵修学领域的专业训练,作者很好地把握了贯穿于二千年来基督教的灵修传统,向我们当代人展现了一幅有历史景深的由那些奥秘家(mystic)所编织出来的画面。
通常我们看到的人类历史都是由君王、哲学家、科学家或艺术家等等占据着中心的历史画面;然而本书却让我们看到这幅图画的另一面,没有这一面,这幅历史的图画就不完整。“这些伟大圣徒称为奥秘家,是因为正如科学家、艺术家、或神学家一样,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在对神之奥祕的体验与认识上,他们堪称为大师。”(前言)
描述灵修传统的历史,向当代人来展现这些奥秘大师们所留下的丰富属灵遗产,对作者来说,乃是出于对当今时代处境的关切:“能使我们受世俗波涛冲昏的心灵被重新唤醒,使我们重新看到我们受造人生的荣耀指望,重新审视我们每天生活的优先次序。”(前言)在每章的最后,作者都有“今日省思点滴”这个小节,试图把本章所介绍的属灵传统应用在当今处境下。
本书共分八部分,把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在内的基督教灵修传统分为八种不同的属灵特质(spirituality),一一地向我们展现出来。每种属灵特质,作者都会选一个代表人物,在介绍他生平的基础上,深刻地挖掘其所代表的这种属灵特质的神学特点及属灵内涵。在人物的选取上,作者有意地选择了几位我们不太熟悉的人物,特别是在约十五位人物中包括了四位女性圣徒。使得本书所展现的画面更显得丰富多彩。
二
沿着本书所描述的历史维度,我们可以把这八种属灵特质再概括成三种灵性的传统。这三种灵性传统就如三原色一样,照着不同的比例,反映在这八种不同的属灵特质中。
第一条灵性传统的线索就是全然的奉献,这种奉献乃是“基于无私之爱——爱加倍(agape)——的苦修主义,表达出来的高峰就是殉道见证(红色殉道)、以及早期的修道主义(白色殉道)。”(1章)这个灵性线索在第一部(殉道者:至死忠心之见证)及第二部(沙漠修道:丢弃万事之退隐)所描述的两种属灵特质中占据着主导。无论是红色的还是白色的殉道,都表达出这种灵性特质:忠心见证,丢弃万事,至死不渝,以此达到那完全的圣爱(agape),让生命得以圣化。
第二条灵性传统的线索就是寻求与基督的奥秘联合,“坚信在今生获得神视异象是人生喜乐满足的关键。”(1章)这种灵性线索在中世纪的隐修传统中成为核心要素。这在本书第三部所描述的修院制度中,尤其在伯尔拿所在的熙笃会(Cistercians)代表的属灵特质中表现出来:“伯尔拿在奥祕神学中首创了新妇密契与属灵婚姻(spiritual marriage)的生动表达。”(7章)并且在第六部(迦密派:密契联合之专注)大德兰开创的赤足迦密修会具有的属灵特质中趋于顶峰。人在经历与基督的奥秘联合中达到满足的顶峰。(12章)
第三条灵性传统的线索则更多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舍弃自己,于具体事务的服侍中经历与基督的合一。这条线索开始于十三世纪城市生活成为人社会生活的主导之后。照本书第四部(托钵派:使徒模式之生活)所描述的,这个时期开始的托钵修会这种新型修会模式带来一种新的灵性传统:“方济跟随基督脚踪的入世生活方式更是开创了基督教灵修的一个新纪元。传统的修士主要专注在默想圣经和基督的生平,操练攻克己身的苦修,而方济派的小弟兄则强调效法基督的生活,他们的苦行专注在具体地像耶稣一样去服侍他者——包括病人、穷人、受苦者,以及被社会撇弃者。”(9章)
这种灵性线索在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在改教家所开创的基督新教的灵性传统中,还是在同时期开始的耶稣会的灵性传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后者来说,“依纳爵是第一位提出灵命追求的基本目标是让人的意志认同于神的意旨,也就是强调要达到人与神在意志上的联合。这个强调削弱了对奥祕经历的专注,但加强了对实际服事和日常生活的关注。”(11章)其实改教家们在灵性追求上所强调的重点也是这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路德在与伊拉斯谟关于意志自由的争论中,如此强调人的意志与圣灵之感动紧密联合的重要性。
三
沿着第三条灵性传统的线索,我们来看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新教的灵修传统,似乎就看的更清楚一点。改教家们所强调的人人皆祭司及相应的“天职观”,使得属灵生命的操练,在修道院之外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就与人们寻求在具体服侍过程中经历基督的同在紧密地关联起来。
然而,到目前为止基督教灵修传统的三原色似乎是相互关联的。没有前面的两个线索,特别是第二个线索所呈现出来的与基督的内在联合,单讲第三条线索也不是太容易。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本书作者在选择新教灵修传统的三个人物时,突出的仍是追寻内在之光的奥秘性的那一面,用作者的话来说,这三位奥秘家差不多都属于“极端敬虔派”的传统。其实清教运动所表现出的灵性传统更能代表第三条灵性线索;但可能是其代表人物还不够被冠以奥秘家的名子,而被排除在本书的视野之外。
站在今天的处境下回头来看这种敬虔派传统对内心之光的追求,其作为一种灵修传统的单薄性或局限性就明显出来。没有了修道院这种建制,宗教改革之后的这三位奥秘家无一不是脱离建制教会的个人“追寻者——离开父母和亲友,到国内各地四处游历,追求天上的智慧和真理,寻找属灵的归宿。”(16章)早期的福克斯最终建立了贵格会,还算是以某种宗派建制的方式将其灵性传统传递了下来。越往后来,当奥秘家本人离世,如建立了弟兄会的钦岑多夫,这种建制性的团体越来越难以维系与建立,就使着这种奥秘性的内心追求越来越变成是个人的事情,其与建制教会的距离就变的越来越大。
从本书的描述来看,这三位奥秘家差不多都受到“寂静主义”思想的影响。由此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追求内在生命之光与外在生命见证、爱神与爱人之间的关系。对贵格会来说,在随后的数个世纪中,他们确实在慈善及社会和平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对弟兄会来说,他们无疑是新教教会中最早进行普世宣教的群体。内心生命的追求确实在生命见证上外显出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诸如贵格会或弟兄会这种群体的建制性越来越消弱的时候,其外显出来的见证性亦被逐渐消弱。
回到本书所讲的构成灵修传统的这三重线索,若对生命内在之光的追求就是寻求在心灵深处与基督的联合,这种渴慕就是对神的爱:“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就是爱神,就是回到里面灵魂的中心,单独地与神同在,因为神永恒的爱已经追求我们,且在基督里已经在我们心里与我们相遇。”(18章)然而这种爱同时是对恩召与差遣的回应,在带给我们生命有顶峰满足的同时,也一定要借着我们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爱他人而外显出来,就如当年复活后的耶稣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所想要表达的。(约21:15-17)问题是,由某个奥秘家开创出来的、具有上述三重灵性线索的属灵特质要持续下来,成为一种灵修传统,则需要某种建制化的团体为其载体,就如我们在历史中那些新产生的修会或宗派中所看到的一样。
总之,本书作者作为用中文写作的本土作家,以其在灵修学领域的专业素养,以及教会牧养的实际经历,借着笔下对一个个活生生奥秘家的生平与思想的精彩描绘,让我们实在地看到了一幅有历史深度的基督教灵修传统的画卷。相信每一位对这灵修传统感兴趣的人,都会被这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所吸引,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向往之情,点燃灵魂的爱火。
作者: Ian Sun
《灵魂之爱火》 正在打折优惠中,点击购买:https://wdbook.com/dp/52776032067585
微读书城官网:https://wdbook.com/
微读书城APP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app
微读书城桌面版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