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数千年来,时间问题一直是吸引东西方思想家的迷人问题。而基督教神学家在这方面的论述,不仅把这个思辨又思辨的哲学话题变的可以理解,并且可以与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因此,当我看到《时间神学:承继过去、盼望未来、信实地回应此刻》(How To Inhabit Time: understanding the past, facing the future, living faithfully now)这本书时,眼前不觉一亮。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主题的书实在是不容易看到。
这本书的作者蘇明思(James K. A. Smith)是美国加尔文大学(Calvin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他的哲学素养及其神学训练,使他得以成为学术界、教会与社会的对话桥梁。这体现在本书之中,就让这本书不单是在讨论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深奥哲学问题,而是与基督徒日常生命的操练关联起来。
这种关联并非是我们所联想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所讲的那种时间管理,而是如作者所说:“本书希望唤醒读者的意识,使人认识到身为受造物,居于时间洪流、游于历史之中的意义为何?”(前言)虽然已经成为基督的门徒,或许在思想上多少了解这个世界是神所造的,我们不过是受造物中的一员;但在我们作为受造者所特有的“时间性”被唤醒之前,我们就还不知道如何作为一个受造者活在这个被造的世界中。
作者在全书的六章中,穿插了三段对传道书的默想,从而将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章)的主题涉及时间的受造、及人作为受造者所具有的时间性。第二部分(3-4章)阐释了受造时间所具有的易逝与契机化特点。第三部分(5-6章)则涉及到受造界的季节性与终末性特征。中间穿插三段对传道书的默想,作者还是在提醒他的读者:“在你阅读之前,我有几句勉励的话:不要只是为了学习而来,而要居住其中(dwell)。”(前言)如作者所说,为了能够活在这个被造世界的时间洪流中,需要唤醒与培养一种察验(discernment)的能力,让我们能够觉察出自己所在是“何时”。
二
人们无法以受造者的身份活在一个被造的世界中,在作者看来,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时间上的迷失:“当代基督信仰在许多方面都患有属灵计时障碍症(spiritual dyschronometria)——缺乏计时的能力,不知时间为何物。”(绪论)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缺乏历史感。受到现代之世俗化思想的影响,很多人都生活在“无时” 或者“匀时”的错觉之中。这指的是人们自认为自己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使用自己认为正确的原则或理念。这种时间观让人迷失在非时间的人造世界中,不知今夕竟是何时。
人作为受造者,其存在的特点就是具有“时间性” (temporality):“具时间性代表我们是可以吸收时间并受其影响的受造物。”(1章)人就如一棵有年轮的树,会将所经历的那些事件吸收并沉积在自己的记忆中;但又与树不同的是,受记忆的影响,人又会事先地展望将来。“时间性”就是环绕着这个人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这个“时间光环”所凝聚的故事,使得其中的人能够借此故事展现出的亮光看到自己生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其实在被造界中,只有人具有这种“时间性”,让人对那些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将来有所期盼。一旦这种期盼失去,人就生活在绝望与黑暗之中。
这种“时间光环”构成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视域,随着人生活的不同阶段而不同。视域的存在让我们看到自己作为受造者的有限。就如在车辆繁忙的高速公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坐在自己的车里,努力地向前张望,想要看清前面是什么原因让车流走的如此之慢,根据所看到的去猜测有可能的几种原因。虽然导航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多了解前面的路况;但我们还是无法像一架无人机一样,可以悬停在几十米的高空,把下面的景象看的一览无余。这种想像把人从他所在的时间处境中拉出来,变成了“无时”的旁观者,或者全能者。
三
人的时间性构成的视域将我们人生的将来限定在某些可能性上。这些可能性不是完全由我们自己所决定的。这让我们时常感到自己像是“被抛入一个故事,就是我们个人的历史,这些为我们形成了可能性的视域,即先前所描述的时间光环。那不是一种限制,而是聚焦,是神赐予我们的特定事物。”(2章)这些将来的可能性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某些不确定性。在有这些不确定性的处境中行路需要某种察验能力,来看那位将我们放入这个处境的神有怎样的引导。这有点像是行车中的导航,帮助我们在车子将要转弯之前,就已经有所意识和预备。
如果我们的人生是由直路与岔路口的转弯这两种基本状况构成,换成时间性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由普通时间与契机点构成的话,这对察验力提出的挑战就是:“你必须忍受冗长的时间(chonos),才知道现在是契机点(kairos),······契机作为一个一直存在的可能性,陪伴着冗长的时间。”(3章)如果对将要来的转弯没有事先预备,我们很容易错过当转弯的路口。
作为耶稣基督的跟随者,在他所定的契机点,能够跟上他的脚步,实在是对跟随者察验契机能力的巨大考验。书中引用威尔斯所举的双人舞的例子来说明,若我们是伴舞者,能随着音乐的节奏,积极地配合带舞者的引导,进入到那种忘我的翩翩起舞的享受状态,就需要 “跟随者如同有多只触角,她(或他)必须培养出主动的不确定感和积极的怀疑。她必须足够放松,才能感受到舞伴最细微的提示。”(3章)不主动迈步却又已经有所预备;足够放松又能及时接受引导,这真是不容易做到。
其实能够提前看到契机,并且在其到来的时候抓住它,这是所有思考时间这个迷人问题的人所向往的目标,也是人最难达到的。就是说,按作者的意思,对于一个其时间性没有被唤醒的人来说,活在当下其实是不可能的。单看作者这种悖论式的表达就让人知道其难度了:抓住当下的主要功夫是放手接受。“活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就是要透过放手来接受礼物,并在稍纵即逝的当下找到喜乐。”(4章)如何在放手之时又能及时抓住呢?
四
如果人的时间性就是由这个人特有的故事将其过去、现在及将来串连起来的时段,那么这些时段就构成了人生不同的阶段。因此衡量人生的时间不是那些滴答作响不断流逝的时间点,而是一个阶段衔接着下一个阶段,“这表示我们的生活不是受滴答前进的时针支配,而是以不同的阶段展开。”(5章)人生的一个季节结束,才会进入到下一个季节;而这正是人自身时间性觉醒的要点之所在,即对自己当下所在是何阶段的意识。这就再次关系到察验的方法,能够察觉到目前是怎样的阶段:“察验是为了定位而做的努力,我认为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察验练习就是要把握住我们所处的季节。”(5章)人只有对目前这个阶段有所意识,才有可能在这个阶段的进行中活在其中某个当下。
这里对人的察验能力提出的挑战就是:通常人只能在一个阶段结束时才可能看清这是怎样的阶段。而当这个阶段还在进行中,故事还在发展,什么还都没有结论的时候,人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是处在怎样的一个阶段?
回答这个问题,本书作者只能诉诸于终末论;这也是历史上基督教神学家在时间问题上的独特贡献。这个贡献的要点就是:人只能在一个更大历史时段的背景中,如奥古斯丁所说的尘世的时代——“神于历史中降世为人和基督再临时国度完全降临的这两个括号之间”(6章),才会清楚地看到自己正处在的也是一个会有结束的阶段;同时,人只能以那个更大历史时段的终点为背景——即基督的再次来临,才可能在当下这个阶段过去时可以盼望下一个阶段的开始,而不会一直抓住某个阶段不放手。
这样看来,到本书的末尾,对将来的盼望,就成为人可以活出其时间性的关键要素。从最后的6章反观回去,就看到本书的主导线索:因为盼望就让人可以察验到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而清楚自己现在身处怎样的阶段,就可以让人更好地把握当下的契机。
总之,阅读本书并不容易,特别是其中所使用的一些哲学术语与方法。但正如本书作者所说,阅读的难点正好让人放慢脚步,来省察自己,唤醒自己的时间性;透过察验自己所在为“何时”,唤醒我们里面的时间意识,那种属灵计时的敏感,使得我们满有活力地跟上圣灵的节奏,也就是被造世界自身具有的节律,如此才算是活在这个神奇的被造世界中。
作者:Ian Sun
《时间神学》3.5折优惠中,点击购买:https://wdbook.com/dp/75207065853953
点击查看更多基督教好书:https://wdbook.com/store/category/42256028200961
微读书城官网:https://wdbook.com/
微读书城APP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app
微读书城桌面版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