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会性暴力事件越来越多被曝光,大部分都是权力高者对权力低者的侵犯。一旦受害者勇敢曝光后,会众的心都会聚焦在位高权重的加害人的属灵生命为何倒退的议题上,仿佛地方教会组织也是被加害人连累的无辜群体。
但《Me Too在路上:那些在教会推动性骚扰防治的人们》却通过大量事实表示,地方教会极有可能成为教会性暴力事件的共谋。为什么?教会组织并没有透明的决策机制,或者,哪怕建立决策机制后的执行不力,处理不当,各种消极隐瞒、拖延推责,大事化小,多求自保,此外,断章取义误解圣经,“凡事包容,凡事忍耐”的道德要求,“家丑不可外扬”的属灵指责,往往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二度伤害。也就是所谓的机构背叛“institutional betrayal”。
与机构背叛相反的是机构勇气“institutional courage”,受害者求助时,给予温暖的回应,帮助其保存证据,寻求申诉,定期宣导内部性骚扰事件处理流程,管理阶层和同工都能定期受训……从家丑不可外扬的有毒思想中挣脱出来。
教会组织为何对性伤害高容忍?为何决策机制对位高者有利?对受害者不友善?旁观者为何会出现害怕或冷淡的反应?
作者郭宇欣采访了性伤害防治专责单位的四位牧者,他们深度参与这个对教会圈来说非常敏感、麻烦甚至边缘的议题,扮演了吹哨人的角色。
这四位分别是曾经投身教会人权促进联盟(CCAHR)工作的谢娜敏老师、在台湾长老教会七星中会性别公义部担任部长的曾昭瑞牧师、在香港教会界推动性骚扰防治政策的香港协进会干事曹晓彤姐妹,以及在天主教耶稣会设立儿少保护暨专业伦理办公室的李骅神父。
总体而言,不同教会和机构有不同处理方式,阻力一般来自:案源少,受害者不肯发声或私下发声,却不寻求申诉渠道;教会高层太忙,利害关系人太多,缺乏公正第三方介入,忽视发声;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太少,流动性大,心力耗尽;教会文化加华人传统文化为维护名声而明哲保身的长期教导,教会没有政府监督,对性别文化不敏感,认为女性也有责任,申诉是小题大做。
教会不愿积极面对这些议题的恶果有二:首先,在一个越来越重视公义的世代,姐妹会越来越多的流失,教会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的流失。另外,社会的性平意识越来越敏锐,先后出台了性平三法:《性别平等工作法》,《性别平等教育法》,《性骚扰防治法》,如果教会无法与时俱进奋起直追,与社会的性平防治落差会更明显,教会会成为比社会更不安全更不公义的地方,也会拦阻更多人来认识神的恩典。
《Me Too在路上:那些在教会推动性骚扰防治的人们》资料翔实,治学严谨,在图书末尾还附了教会性骚扰防治训练的文字和影音资源,性骚扰事工社工人员的自我照顾,值得关注此议题的教牧同工认真研究,并付之实践,以推动教会成为健康的群体,拥有健康的文化。
作者:书琴
写于2024年8月23日
欢迎转发,转发请标明出处
《
《Me Too在路上:那些在教会推动性骚扰防治的人们》7折优惠中,点击查看:https://wdbook.com/search?q=Me%20Too
发现更多基督教新书:https://wdbook.app/activity/73774591057921
微读书城官网:https://wdbook.com/
微读书城APP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app
微读书城桌面版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