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句话说,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去活的人生。其实如果从正面来阐释这句话就是,一个经过审视的人生才有可能是一个智慧的人生;而一个智慧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人生。那么,什么才算是智慧的人生?虽然很难给出一个书面或理论上的定义,但在人类的历史中,却能够看到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这些人的智慧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与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有可能去过一个这样的有智慧的人生。
之前有位朋友问过,智慧与知识有怎样的区别?确实,今天我们多数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这个资讯充斥的时代,我们都可能积累了很多的知识。然而,今天的知识差不多只是停留在我们思想层面的某种说法或假说,就像是放在我们大脑记忆仓库之众多货架上的物品,很快就被新的物品所替代。但智慧不同,智慧是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具体时空处境中的、行出来的时候又是恰到好处的,这就是智慧的魅力。因此智慧是不能被替代或覆盖的。相反,在某个具体的时代处境中,那些被智慧所触及到的人,他们的知识会被覆盖,人生会发生转变。
《薛华的人生智慧》的作者威廉.埃德加(William Edgar)是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护教学教授。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在瑞士见到薛华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只是因为老师的推荐,旅行中顺便来见薛华一面,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以为这是一次通常的见面与谈话,与和其他老师的谈话差不多。没有想到他见到薛华的第二天就归信了耶稣基督,人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直到他写作这本书的时候,薛华还在持续地影响着他的人生。
让他有动力着手写这本小书的原因,正是由于薛华在他的生命深处所产生的这种无法抹去的影响。无论是把这种影响名之为智慧还是属灵生命,这都是他在本书中想要去把握的:“分析薛华和庇护所的著作确实不少,但真正触及两者精神内核——基督徒属灵生命——的深入评述却是凤毛麟角。”(前言)大概只有真正被这种生命或智慧所影响的人,才有可能将其描述出来。这构成了本书与其他薛华传记的不同之处。
正是薛华生命中的这种影响力,使其被列在 “神学家的人生智慧” 这个系列丛书中。对比这个系列中其他的神学家,无论是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还是朋霍费尔等人,可能有人会问,薛华真能够达到这个层次的神学家行列中吗?确实,单从出版的大部头学术类著作来说,薛华显然不及这个系列中的很多人,但有一个使得他与其他神学家不分伯仲的特点,就是“他有办法让人因着上帝、思想家和真理而深受震撼、激动不已!这就是薛华独特的影响力。”(前言)换句话说,这种影响他人的激情特别是借着具体处境下的面对面的交谈而传递出来。真理借着这种可见生命的管道表达出来就是这里所说的智慧。
传递智慧的这个管道就是他创建的庇护所。庇护所的名子取自《诗篇》91:1,“住在至高者隐秘处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荫下。” 这是一个共同生活的群体。庇护所中既住着薛华一家,同时也住着那些这段时期来这里退修或拜访薛华的其他人。每天几十个人在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查经、一起讨论、一起听讲座,有时候也要一起劳动、一起做饭。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每个人都展示出他们生命的真实。人生命的真实向他人展现的是上帝在他身上工作的真实。庇护所的事工宗旨就是:“通过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来向人展现上帝的真实。”(三章)当然,向他人展现这种生活与生命的真实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对薛华来说,除了被人所称道的思想的犀利与言语的善辩之外,还会被人看到有心情不佳的时候;夫妻有时为点小事弄的不愉快的时候。还有,可能是他们没有想到的,开放自己的家庭,“三年之内,他俩结婚时收到的礼物就全不见了。”(三章)然而这些代价相对他们借着庇护所所展开的服侍,则是微不足道的。
在上世纪,庇护所被创建的六十年代,在北美及世界很多地方是青年人落入到嬉皮士运动的时代,对性解放及致幻药物的沉迷,让年轻一代以为自己是在追求一种言论的及身体的自由,实际上却是让自己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之中。今天虽然已经进入到二十一世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随着网络游戏及虚拟空间的流行,让人们对虚幻世界的沉迷更加剧了一层。怎么能够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从虚幻的世界中回到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带着这个问题来看薛华所开创的庇护所事工,不能不让人感到,相对这个世代来说,他确实有种先知性的看见,让他开创了一个特别有针对性的工作,即让基督信仰的真理透过这个真实的共同生活的平台显现出来。这反映出薛华在创建庇护所时背后的那个坚定信念:基督信仰可以在最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活出来,让人的生命在真实经历中发生转变;由此而显出信仰带给人生活\生命的荣美,并产生可以影响他人生命的智慧与力量。
与传统的教会相比,庇护所的事工显然具有两个传统教会不具有的层面。首先,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来说,传统教会所传讲的信息内容不太容易覆盖到这个群体在思想层面上所遇到的很多问题。而在薛华所主导的庇护所的日常讨论与讲座中,则主要是针对着这些人所遇到的思想问题,因此对于这个受教育的群体来说,有比较强的吸引力。其次,一般人们参加传统教会的活动除了主日敬拜之外,再多就是增加一次周间的小组活动。不太容易使基督信仰进入到现实的每天生活之中,进入到生活的每个领域之中。当然,人们在庇护所的生活也是短暂的,一周或数周而已。但每天生活在一起的生活对人生活方式的转变还是更大的。
薛华对这个世代所有的这种先知性的看见与服侍,与他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处境下经历过生命危机有直接关系。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存在主义思潮席卷整个北美及欧洲思想领域的时代。这种思潮从个人选择的不确定来看人的存在,带来的是对人生消极与荒诞的看法,进而带来虚无主义与怀疑主义的流行。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薛华也难以幸免。当然,这些还只是外在因素。内在的因素则是基要派与自由派之间的争论在教会中造成的分裂。
薛华早年属于基要派的行列,在本书所描述的长老会的数次分裂中,薛华都属于“分离主义”者,加入到越来越保守与小众的那一群。经历这种不断的分裂,有一天终于让薛华落入到一种深刻的怀疑之中,使他心情沮丧、近乎抑郁。他自己对这次危机有这样的描述:“我渐渐对实在这一问题感到困惑。问题包括两部分:第一,在我看来,很多持正统信仰的人,身上都难看出圣经所描述的圣徒特质;第二,我慢慢发现,自己属灵生命的状态远不及刚信主时。我意识到,必须诚实反思并重新检视我的整个信仰。”(四章,另见薛华自己所著《属灵的真义》前言)从一个层面来看,在教会内部的争论与分裂中,一旦真理与爱心分离,真理自身就会落入到人的怀疑中。这样就带来更深层面的问题:那真正的实在(reality)在哪里?换句话说,在不同派别所持有的众多不同的看法、说法或做法中,那实际的真实或实在是什么?
好在薛华从这次信仰的危机中走了出来。其中经历到的艰难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按本书的描述,危机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他作为“分离主义”者的结束:“薛华一家脱离了改革宗基要派,而只保留了福音派基督徒的身份。”(二章)这使他的眼光开始转向教会之外,转向那些正在遭遇被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所侵蚀的年轻人。
或许从薛华所经历的危机中,我们多少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或许并不需要经历那么多次的教会分裂;单就生活在这个网络信息爆炸、社交媒体把人分为不同群体、不同媒体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政治正确带来社会撕裂的时代,我们就已经被淹没在不同看法的表达中,而无法了解事件乃至社会生活的真相。生活在这种真相不明的时代,挑战我们的不单是生命中某个方面的转变,而是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根基(实在),在这个根基上重整我们对人生及世界的看法,就是说,建立起来以基督信仰为根基的世界观。
虽然对薛华来说,惟有那位上帝才是人生真正的根基,就如人走在随时可能下陷的沼泽地上,惟有那位上帝可以成为他们脚下踩到的磐石一样。不过,薛华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在上帝这个实在的基础上,强调第二层次的实在,即“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交往。”(四章)这种美好交往,如同在庇护所的共同生活中所活出的真实,浸透到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形成的关系中,而成为其中的人所能够依赖的真实。换种方式来表达,上帝的真实一定会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所反映出来,只有在这种真实的关系中,人成为“真实的人”。
这种对真实或实在的追求,对于我们这代生活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的人们来说,真是十分重要。由此可以看到,在这个时代思考薛华向我们展现的人生智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就如本书中所概括的:“实在是薛华基督徒生活观的核心,而实在最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自由。”(五章)经历生活中的真实就是经历到自由,就是“成为真正的你”;远远超过人们隐藏在电脑屏幕背后所得到的那点快乐。正是在成为“真正的你” 之时,上帝的真理在我们的人生中表现为是智慧。这智慧的展现“不在过去或将来(虽然我们可能会留下美好的传承),而是要抓住此时此刻。”(五章)活出真实,人才可能享受到生活的自由,享受到自由,人才可能在所经历的每个具体的此时此刻行出恰到好处的人生的智慧。
作者:Ian Sun
版权归微读书城所有,转发请标明出处
《薛华的人生智慧》点击购买:https://wdbook.com/dp/57761364455425
微读书城官网链接:https://wdbook.com/
微读书城APP下载链接:https://wdbook.com/app